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
  • 评论
  • 收藏

延津生活网 2022-09-30 450 10

追寻高原军旅作家凌仕江:因文学,他和西藏不说再见

修罗武神 https://www.qsbook1.com/0_268.html

他从青藏高原走来龚旭东

当过兵的人总会这样说:“生命里有过当兵的历史,一辈子也不后悔。”

我的生命里,也曾有过当兵经历,当然无怨无悔。同样,能结缘文学,结识文友,我也一辈子不后悔;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、一种乐趣,其乐融融,友情难忘。

凌仕江——就是我结识的一位共产党员、军旅作家、文学良友。

第一次知道“凌仕江”这名字,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酷暑夏日。

那天,我讲完课回到办公室,拿起报纸阅读。然后,在窗前呆立良久,深深地吸了一口气。心里在想,同一故乡生长出来的名字,怎么就离我何其遥远?过去,可没听说过凌仕江这名字呀。作为一名教师,方圆几十里,哪个村庄有个艺术细胞造化的人,即使说不上熟知,至少不应该陌生吧?随即,我放下报纸走出办公室,极目远眺,群山苍翠,绵延起伏;近看眼前,金色田野,稻浪翻滚;仰视蓝天,白云飘拂,天气清朗。忽地,我想起了西藏,想起了西藏的蓝天,想起了之前读过的凌仕江那篇《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》的美文。于是,猛然之间我萌生出一个想法:去寻访一个名字的诞生地!

当天恰逢镇上赶集,上街买东卖西,然后回家的村民多。我挤上车一看,乘客挤得不通缝隙,没一个空位。一位清瘦老人与我面对面站着,他双手吊着车上的横杆,吊在横杆上头的一只手上勾着一块新鲜猪肉。中巴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村道上,颠簸得很厉害,不时传来乘客的惊叫声。忽然一个急转弯,车身倾斜,老人的那块猪肉像在荡秋千,往我面前一荡。顿时,我的脸上、嘴上立刻被抹上了一层薄薄的油腻。我心里欲愤火,真想骂他几句。又想,这山村路况糟糕,他也没坐上座位,怎么能埋怨人家?

在一座形如老虎的山岭上,中巴车行驶五公里后停下。我这才感到迷惘,凌仕江的家在虎榜村哪个组?小地名叫什么?如何才能抵达报上讲的那个地方?

无奈之下,我打听了一家农户,顺着山崖下的小路往冲下走去。一块块金色的稻田铺出窄窄的田埂,路边的黄豆苗密密匝匝,尽管已经到了晌午,饱满的黄豆荚上、叶片上还挂着露珠。我将裤腿绾得高高的,可是脚上的鞋子早已被打湿。经过一块冲田的土埂,爬上满是黄竹的土坡,便到了一个晒坝边,几间红砖瓦房出现在眼前。

听到犬吠声,房主出门问我:“请问,你找谁?”

我连忙向他打听:“请问,这是凌仕江的家吗?”

他爽快地回答我说:“是啊,请进屋里来坐吧。”

我一看,这不是刚才车上遇见的那位老人吗?

得知他就是凌仕江的父亲,我作了自我介绍,并讲明来意。想起车上的境遇我感到好笑,还差点骂人家。好笑中我又为赶上了吃运口福,感激出门时的美好预感。

和他父母吃过午饭,我向两位老人了解了凌仕江的过往,以及成长经历。

在我刚要离开他家时,却见好几个他家邻居踏进门来,隐约听见有人在悄悄提醒老人说:“你幺儿出名了,谨防来人敲诈,你们要小心哟!”

我暗自感到好笑,心想:我怎么扮演了一回骗子?

回家后,我参考有关报道,根据采访到的情况,写了《他从青藏高原走来》的报告文学作品,在自贡《蜀南文学》杂志发表,被市内一家文学刊物转载,在当地文学圈内引起不小的轰动。并且,那阵子有关报道凌仕江的新闻有些铺天盖地,原因是他那篇《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》的美文,被国家教育部相关部门选为当年春季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,总分值18分。这甚至比过去中状元都难的事,居然发生在一名普通士兵身上,当然是不小的新闻。一名士兵的文章,何以成为高考试卷中的阅读分析题?摆在出题人眼前的,可有贾平凹、张承志、周国平、周涛、史铁生等名家散文啊。因此,这一爆炸性新闻,一下子激活了国内众多媒体对他的追踪。只是,当地一时不知凌仕江其人其事。

凌仕江在西藏军营开始兵之初的地方是林芝。作为同样在林芝服役,并与西藏结下深缘的我,第一时间从报上看到报道凌仕江的消息,便有了几番情感叠加的惊喜。其一是我俩都是同一故乡人,其二则是我们共同的青春都奉献给了雅鲁藏布江畔——那个叫西藏江南的地方。尽管我们之间隔着时代的雪山与河流,但我们对林芝与文学情有独钟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及文学爱好者,我有责任了解一位带着故乡脐带的作家,将他的成长历程及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,介绍给家乡莘莘学子。这对他们大有益处。

因工作忙,凌仕江回家少。但他得知此事后便请假回家,打电话约见我,让我感到惊喜。哪知一次见面,注定了我们比文学之路更漫长的人生交际。在那座长满胡子的老虎山下,我们谈论走出故乡和走不出故乡的人,也谈到有关故乡的书写与文学的困境,还有加西亚.马尔克斯的《百年孤独》。那天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西藏,比如我曾在部队接待过的著名女作家、女诗人杨星火,还有些从西藏走出的军旅作家、诗人。

还值得一提的是,我在2005年加入四川省作协后,凌仕江又介绍我加入四川省散文学会。这样,我就有了更多机会学习散文写作,可以经常拜见创作成果颇丰的散文作家。他们大都年逾古稀,但他们老骥伏枥,壮心不已,锲而不舍,笔耕不辍,不忘四川散文的发展,不忘扶植散文作者。我深深地被感动,在他们扶掖下学得不少东西。这不仅是西藏的缘,也是文学的缘,更是出自故乡的缘源。在多重缘分的境遇里,让我结识了天府之国不少文人骚客,文学创作得到提升。我移居成都后,有了更多机会参加定期、或不定期的散文活动,聆听他们对文学的精彩讲评,与他们畅谈文学,畅谈人生。

凌仕江曾任西藏、成都军区歌舞团创作员。告别部队、告别西藏后,因文学,他和西藏不说再见,用另一种视角在西藏的视野里,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出发。他的文学履历里挂满文学硕果,已出版发行《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》等十多部散文集,央视子午书简栏目多次播诵他的散文作品。他曾任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、《四川散文》总编,多次担任全国性大型晚会撰稿工作,四川省第十三届体育运动会开幕式由他担任总撰稿,及主题歌《大蜀道》作词。三年抗疫中,写了歌词《红手印》等大量抗疫题材作品。

而今,我与他生活在同一城市,但见面少。只是在文学一线刊物常见他作品,从媒体上看到他又得了什么奖,见字如晤面。知道他是中国作协会员、国家一级作家,曾获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、西藏自治区“五个一”工程奖、全国报纸副刊金奖、冰心散文奖和老舍散文奖等,去年又获四川文学奖。但他很低调,如一缕清风从故乡吹来,带着故乡人的腼腆与含蓄,从不在别人面前鼓吹自己,更不炫耀获过什么奖,他的沉默与得体总是表里如一,符合他故乡虎榜山下的田野气质,就像被树荫与野草遮盖的一枚红苕,很多人知道这东西甜,也有很多人不知道,红苕有肉藏匿在稀薄与谦卑的土壤里。

凌仕江就是这种朴厚的青年作家!

我羡慕他,愿做他这种品格的人!

(注: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)

作者简介:

龚旭东:曾用笔名龚昫西等。上世纪70年代,在西藏林芝服役数载。业余写作50年,在全国几十家省、市报刊发表作品百多万字,作品被选入多种诗文集、曾获首届郑州小小说学会新人奖、征文奖等。多年前出版小说集一部,长篇小说待出。现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、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、四川省散文学会理事、四川省校园文联文学专委会特聘专家顾问、成都市女学文化研究会特聘会长、《大洋文艺》特约作家。

作者:龚旭东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分享

邀请

下一篇:暂无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延津生活网  

© 2015-2020 Powered by 延津生活网 X1.0

微信扫描